站内搜索:
当前位置: 首页>>学校党建>>正文

校农结合让“菜园子”直通校园“菜篮子”鼓起贫困户“钱袋子”

2019年04月24日 21:29  点击:[]

产销对接是农村产业革命成败的关键一环。贵州师范学院积极探索创新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,自2018年春季开始,全面启动“校农结合”,向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定向采购农产品,将学校后勤市场与贫困县、贫困户精准对接,助推产业扶贫,带动贫困地区发展。在创新产销对接机制中,学校紧紧围绕农特产品“卖给谁?”“谁来卖?”“怎么卖?”三问,从培育市场主体、拓展销售渠道、强化市场服务、建设冷链物流等方面破题,进一步革新观念、厘清思路、瞄准方向、答好考题,确保农特产品卖得出、卖得快、卖得好。

在几场春雨的洗礼之后,蔬菜丰收,我校结对帮扶的印江县峨岭街道杨柳塘村的蔬菜基地里,莴笋、生菜、蒜苗等时令蔬菜大量成熟上市,村里的不少村民都选择在这里务工,每天工资80元。该村村民55岁的田景霞是种菜的老把式了,去年她在蔬菜基地务工超过200天,工资接近20000元。“我们也上了年纪,外出打工也挣不到钱。现在在家门口打工,孙子也照顾了,钱也挣了。”,田井霞乐呵呵地说。

杨柳塘村耕地面积354亩,土地较为平坦,土壤肥沃,适宜发展蔬菜种植,群众有种植蔬菜的成熟经验。自2016年我校结对帮扶以来,紧扣农业产业发展“八要素”,帮扶集团整合资源,积极争取100万元扶贫资金建设1栋1920平方米蔬菜育苗大棚和20栋3600平方米生产大棚,完成了2018年全县短平快产业辣椒育苗的任务,为全县脱贫攻坚贡献了力量。同时,采取“民心党建+集体经济组织+农户”的方式,整村发展蔬菜。

杨柳塘村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专业合作社,由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村民自筹资金建成。覆盖全村195户606人,其中贫困户40户158人,采取“22114”(20%贫困户分红,20%作为村集体经济滚动发展,10%集体经济管理团队的奖励,10% 助学济困,40%集体全体成员分红)利益链接方式,群众通过土地流转、就近务工、利益分红等方式,实现人均增收2780元。仅2018年,合作社就拿出5万用于全村村民分红。

合作社以每亩300元的价格土流转土地150亩,并与我校签订“校农合作”协议,订单式、规模化向我食堂和市场提供优质有机蔬菜。合作社除为村民在家门口提供就业机会外,还为村民免费提供蔬菜种子,待蔬菜成熟后再按市场价进行收购,避免了“盲种”和“滞销”,杨柳塘村村民熊国生自家种植的莴笋也到了成熟上市的时候,他把莴笋收割后全部卖给了合作社,“村里面提供莴笋种子,今天我卖了五百斤给他们,不用上街去就能卖成钱,我觉得可以。我还要去拿种子种点豇豆和苦瓜。”,由于销路有保障,熊国生的蔬菜种植积极性很高。

“我们基地现在主要种植有莴笋、生菜、蒜苗、花菜、牛心菜等,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上市。我们主要把蔬菜卖到贵州师范学院去。然后又销售到批发市场、配送公司。”杨柳塘村主任熊益仁介绍,通过前期不断地努力,现在蔬菜已不愁销路。

下一步,我校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将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问题,切实做到摘帽不摘责任、摘帽不摘政策、摘帽不摘帮扶、摘帽不摘监管。坚决落实省委、省政府2019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令,扎实推进校农结合,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,盘活用好农村闲置土地,引导低收入困难群众参与到做好学校师生的“菜篮子”工程中来,在满足学校师生需求的同时,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,把“菜篮子”“果盘子”建成富民兴农的“钱袋子”。落实校党委书记石培新在2019年精准扶贫推进会上提出的在“稳”“新” “长”“扩”要求,为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和乡村振兴贡献师院力量。

 

农户收割生菜

贫困户熊华军搬运蔬菜

 整理、打包、装车(一)

整理、打包、装车(二)

上一条:围绕中心抓党建 服务教育促发展——中共贵州师范学院机关委员会召开换届选举大会 下一条:不忘初心跟党走,牢记使命勇担当——贵州师范学院第6期党员发展对象培训班学员参观党员教育基地

   
打印此文】【关闭窗口